进入四季度,多项天然气价改政策密集出台,而在前不久,福建成为第一个天然气价格改革试点,中国首个天然气交易中心———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也已经正式运行。伴随天然气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提速,酝酿多时的油气体制改革方案已经是呼之欲出。
提出推进天然气利用四大重点任务
《意见稿》表示,要全面加快推进天然气在城镇燃气、工业燃料、燃气发电、交通燃料四大领域的大规模高效科学利用、产业上中下游协调发展,逐步将天然气培育成为我国现代能源体系的主体能源,通过推进试点、示范先行,有序支持重庆、江苏、上海、河北等省市开展天然气体制改革试点。
记者通过对《意见稿》的梳理发现,此次《意见稿》针对天然气下游消费领域多个板块提出推进天然气利用的四大重点任务,主要包括:实施城镇燃气工程,积极有序推进以气代煤,快速提高城镇居民气化水平,并开展天然气下乡试点;实施燃气发电工程,大力发展天然气分布式能源项目,鼓励发展天然气调峰电站,有序发展热电联产天然气电厂;实施工业燃料升级工程,积极推进工业燃料以气代煤代油;实施交通燃料升级工程,加大加气(注)站建设力度,加快推动重 点领域应用推广。
此外,《意见稿》还针对目前制约天然气利用的发展定位不明确、体制机制亟待改变、支持政策不完善以及季节性调峰保供难题等四大结构性矛盾给出了相关指导意见。
据统计,截至目前,国家发展改革委陆续发布 《关于加强地方天然气输配价格监管降低企业用气成本的通知》《天然气管道运输价格管理办法》《天然气管道运输定价成本监审办法》《关于明确储气设施相关价格政策的通知》《关于做好油气管网设施开放相关信息公开工作的通知》《关于做好2016年天然气迎峰度冬工作的通知》《关于推进化肥用气价格市场化改革的通知》《关于福建省天然气门站价格政策有关事项的通知》共八项政策文件。这八项文件环环相扣又如此密集公布,业内认为,距油气改革总体方案的出台已经不远。
“管制中间、放开两端”
“油气改革同样适用于新电改所确定的‘管制中间、放开两端’的改革思路。”在日前召开的第四届中国天然气行业市场化发展大会上,国家发展改革委价格监测中心调研员刘满平,将油气改革思路总结为“四放开,一独立”,即放开天然气勘探开采准入、进出口限制、竞争性环节政府定价和上下游环节竞争性业务,推动管网独立。
刘满平表示,在油气资源上游领域,油气改革可能会探索“三桶油”油服、设备公司的重组、拆分和所有制改革,成立专门的油气勘探开采投资基金。“但牌照不会增加很多,进入门槛仍比较高。另外,新电改的配套措施《输配电定价成本监审办法》,会为油气输配费用的成本界定起到示范作用。”
刘满平介绍,在天然气价格市场化改革进程中,全球除东亚之外的其他两大消费市场美国和欧洲,分别花费了38年和18年形成了“管制中间、放开两端”的市场监管模式。即上游供应(生产或进口)和下游销售完全放开,而中间的管输环节,不管是管输能力的利用还是管输服务价格,都处于政府严格监管之下。
“从推进节奏上看,改革步骤都遵循相同的‘先后准则’。比如,先增量后存量、先结构后价格等。同时,西方国家一般是先通过法案,确定规则,然后推行改革。”刘满平特别强调。 “按照‘管住中间、放开两端’原则,放开竞争性环节市场价格,形成由市场决定的价格机制,强化对具有自然垄断性质的管输等环节价格和配气价格的监管,以切实解决当前价格政策和价格形成机制不合理等方面问题。”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研究员郭焦锋认为,市场主导战略是中国石油天然气体制革命战略目标之一。郭焦锋指出,作为清洁能源,天然气未来发展前景广阔,力争到2030年,天然气占中国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5%左右,成为继煤炭、石油之后的第三大主体能源。
天然气价格机制有待完善
“以煤炭使用成本低而要求天然气价格降低的想法欠妥,就如好的奶粉不会与一般的奶粉价格一样,由于煤炭的存在才有天然气清洁能源存在的必要。”中石油规划总院油气管道研究所副所长杨建红在总结煤炭和天然气的关系时这样说。杨建红认为,我国天然气价格没有充分反映天然气价值规律,天然气价格机制有待完善。
对于天然气价格机制的完善,杨建红提出了建议,具体包括:降低供气成本,对供应产业链各环节成本严格监管,减少供气中间环节,降低输配环节成本;居民与非居民气价并轨,对各省门站价格和终端价格中居民气价与非居民气价并轨或合理调整;提高居民终端价格,近十年部分省份居民气价没有大的调整,为了降低非居民气价,建议部分地方政府应合理提高居民终端价格;同时,实施规模气价和调峰气价。
刘满平总结了我国天然气价格管理存在的五方面特点,具体包括:天然气价格管理实行“分级、分段管制”;管道运输费标准依据“按距收费”的原则,采用固定内部收益率的形式计算管输费;没有统一的天然气配售价监管模式;都以体积计价,而不是以热值计价;尚未形成统一的天然气定价模式。
据介绍,目前我国尚未形成统一的天然气定价模式,国产陆上气基本采用市场净回值法定价;国产海上气和进口LNG基本实现市场化定价,LNG进口价格主要采用长协或与油价挂钩方式确定,终端销售价格由供需双方协商确定;进口管道气主要采用双边垄断定价模式。我国进口管道气主要来自独联体国家,进口价格采用双边垄断定价模式,通过两国政府谈判确定。进口后纳入国产陆上气体系,一并定价销售。我国进口管道气呈现“价格倒挂”的状况,亏损部分由管道气进口商承担。
日前,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开始正式运行,迈出了中国争取国际天然气价格制定权的第一步。刘满平透露,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的发展还面临着一些障碍。
目前中国不同气源的定价机制也不一样。“价格不统一,就无法反映真正的成本。”刘满平认为,中国天然气的价格改革不能只看价格,还要综合产业结构和财税政策等一起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