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深度解析 » 正文

中非石油合作需要新思维!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7-02-20  浏览次数:254
核心提示:中非石油合作需要新思维!
 近两年,“一带一路”建设被炒得太热,以至于非洲这一传统的中国政治、外交和经济合作重点地区受到了“冷落”。即便这样,非洲的兄弟们依然视中国为最可依靠的国家之一。

来源:清泉能源SpringEnergy(ID:gh_d2d409ccc786) 作者:陆如泉

以石油合作为例,去年以来,几乎每个月都有非洲产油国的石油部长们、国家石油公司总裁们来华访问,拜会中国政府的能源主管部门和中国石油央企掌门人。比如,2016年4月,作为非洲第一大产油国的尼日尼亚,总统布哈里率领一庞大的高级代表团来访;2016年5月,莫桑比克总统纽西率国家石油公司董事长一行来访。企业层面的访问也很密集,2016年4月,阿尔及利亚国家石油公司公司总裁到访中石油和中石化。而苏丹、南苏丹的政府特使和石油矿产部长们几乎是隔三差五来访。2017年1月,甚至到了南苏丹石油部长和苏丹总统顾问(前任石油部长)在同一天陆续到访同一石油央企的程度。

显然,这些非洲国家的共性需求是,希望进一步加大与中国的全方位合作力度,特别是在石油天然气、电力等能源领域,希望与中方进行“一体化”深度合作。其背后的动机不言而喻:低油价的“寒冬”折磨下,这些国家的经济雪上加霜,困难重重,亟待中国出手相处,期待中国企业进一步加大在当地的投资。

本人一直坚持,非洲的综合投资环境真的不赖,非洲兄弟对我们真的不错。我们在抓好“一带一路”的同时,真的不该“冷落”非洲。未来5年,中非油气合作的窗口期已再次开启,而且主动权在向中方倾斜。如何抓住这一有利时机,进一步扩大、深化与非洲的石油合作,需要新思维、新举措。

首先,中国石油企业在非洲既有生产经营方式需要

梳理、总结和优化,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商业模式。中国石油企业在非洲的油气合作开发始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并在新世纪的头10年形成了投资、储量发现、产量增长、管道运营和油气运销贸易的“黄金高峰期”,成为中国与非洲经贸合作的核心组成部分,非洲也成为中石油等石油央企跨国经营的重点合作区。但进入本世纪第二个10年来,随着南苏丹从原苏丹独立出来成为新的国家,以及西非、北非地区的政局动荡和恐怖主义活动日益猖獗,中国石油企业在非洲的油气合作势头有所抑制。

石油央企在非洲油气运营的特点是,一方面发挥央企自身集油气投资、工程服务、装备制造与国际贸易于一体的整体优势,在资源国当地进行上下游、甲乙方协同作战的“一体化”运作,油田在较短的时间内快速高效建成投产,实现现金流入和投资回报;另一方面,这种上下游一体化的“全产业”投资运营模式实际上给资源国提供了一个“一揽子解决方案”(Total solution),帮助资源国建立起了完备的石油工业体系。中石油在苏丹、乍得、尼日尔均是类似上述的投资运营模式。截至2016年底,中国石油企业在非洲的资本性支出累计已超过400亿美元,建成的油气年生产能力已超过5000万吨当量,非洲也已成为石油央企的海外利润中心,投资回报总体良好。

未来5年,随着国际油价低位运行,可以预见的是,非洲诸多处于经济和财政困境的资源国对中国企业的油气投资需求依然旺盛,“十三五”期间的中非油气合作潜力依然巨大。如何将中国石油企业在非洲的“上下游一体化运作”、“提供一揽子解决方案”等投资方式梳理、提炼形成全新的商业模式,并在莫桑比克、坦桑尼亚、乌干达、阿尔及利亚等国家复制这种模式,是中国石油企业、特别是石油央企们进一步提升跨国经营水平所必须修炼的内功。

其次,要从政治和文化的角度谋划与非洲的石油合作,差异化非洲各地区的合作策略。从政治的文化的角度讲,非洲实际上分为5个相互缺乏联系的地区。北非是信佛伊斯兰教的阿拉伯语国家,这一地区的主导国家是埃及,重点油气资源国是阿尔及利亚、利比亚和苏丹。

西非地区也多是信奉伊斯兰教的国家,但其文化是非洲文化,人种主要是黑人,多数讲法语,这一地区占主导地位、且是资源大国的国家是尼日利亚,此外还有尼日尔、乍得等资源国。

中部非洲的最大国家是刚果民主共和国,有着丰富的油气资源潜力,是讲法语的国家,主要信仰天主教。

东非和南部非洲国家,多数讲英语,信仰天主教和基督教,肯尼亚是东非的主导国,但资源大国是莫桑比克和坦桑尼亚(2010年以来在其海域发现了数个世界级的天然气田)。南非是南部非洲的主导国,资源潜力有限。

由于非洲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基本划分为5个次地区,中国在非洲的深层次油气合作理应采取差异化的策略。未来五年,在北非和西非等工业基础落后、市场不发达的地区,宜采取前文所述的一揽子、一体化合作策略;在尼日利亚、安哥拉等具备较多合作经验的资源国,宜采取在油气产业链某个环节(比如下游炼化)、某个领域(比如天然气领域)加强合作的策略;在肯尼亚、莫桑比克等油气市场相对高端的东非国家,除了积极开拓工程服务市场外,与国际大石油公司采取联合作业的方式不失为理性策略。

另外,非洲资源国大多存在“资源诅咒”的现象,政府腐败现象十分突出,中国石油企业未来在非洲的油气合作务必恪守国际规范和当地法律法规,确保合规运营。

再者,经略非洲需要处理好与美国、法国等大国的关系,多谋求经济利益,暂不谋求政治和价值观的认同。历史上,由于法国长期殖民非洲,曾是非洲一部分资源国的宗主国。直到目前,法国政府和法国企业在非洲依然有相当的影响力和控制力,对于尼日尔、乍得、阿尔及利亚、利比亚等非洲法语区国家,中国石油企业在当地的合作宜采取合资合作的方式进行,理想的方式是由中国公司和法国公司、当地公司组成三方联合体,共担风险、共享收益。

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全球大国中,美国对非洲的控制和影响依然最强。未来5年,随着中国崛起的势头在持续,中美在非洲的战略竞争不可避免,但中美战略竞争可不同于冷战时期美苏在非洲的竞争。美苏争霸时代,主要是向非洲不同的政治力量提供军事支持,帮助亲自己的政治力量夺取政权。未来,中国与非洲合作目的依然是谋取经济利益,避开美国谋求军事合作的锋芒。在非洲形成“经济上靠中国、军事上靠美国”的战略均势。当然,积极寻求与美国大石油企业在非洲的共同开发建设油气项目,也是中国石油企业的明智之举。

以上的思考和建议,只适用于未来5年,当下的全球经济低景气周期和不确定的时代,形势变化的速度之快超出预期,做好未来5年的事已属不易。愿中国石油企业在非洲经营管理、中国与非洲的全面合作越来越顺畅,且行且珍惜。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鲁ICP备12023203-2号

鲁公网安备 370303020000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