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布式光伏借助装机容量小,初始投资和后期运维成本低,建设周期短,能够实现就近供电等优势逐渐走入人们的视野。但这一未来预期极高的光伏项目在发展过程中却并非一帆风顺,低收益、高风险、运营期变数多、政策扶持问题都让分布式光伏在实际推广过程中举步维艰。
破晓
近日,在河北省保定市,曾经“第五任中华民国大总统”曹锟专门为得宠副官司冠三置办的宅子里发生了新变化。在这个位于保定市北大街55号的院子里,英利集团首个建在名人故居上的分布式光伏项目并网,这也是英利集团第1305个分布式项目。它的并网意味着这套古宅的屋顶每天可发电80度,25年质保期内预计发电超过60万度,除完全满足业主的用电需求,多余电量还能上传到国家电网,相当于节约标准煤242吨,减排二氧化碳629吨。
这仅仅是中国分布式光伏项目的缩影。在《国务院关于促进光伏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发布之后,中国光伏市场的大幕被拉开。日前公布的《2015年光伏发电建设实施方案》提出全年新增光伏建设目标为17.8GW,比去年实际完成量提升68%。作为光伏发展的重点,屋顶分布式光伏发电及全部自发自用地面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将不限制建设规模。“由于屋顶分布式电站不设上限,使得2015年的装机容量将超过17.8GW。”北京君阳投资有限公司分析师彭立斌预计,2015〜2020年,光伏发电产业每年平均直接投资将超过1200亿元,其中至少有650亿元直接投向上游产业。
2013年8月,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开展分布式光伏发电应用示范区建设的通知》,确定第一批18个示范园区。与大型电站相比,分布式光伏实现了每座建筑、每片适宜的土地都能分散生产、就地使用,尤其适合土地资源受限、电价相对较高、工业规模更大的中东部地区。分布式光伏不仅能够改善能源结构,也将成为我国光伏行业新的增长点。
然而,市场的表现却并没有想象中那么乐观。在分布式光伏全面推进的2014年,国家能源局提出了800万千瓦的年度目标,而完成量却仅为205万千瓦。政策在落地过程中遇到的种种困难让看似前景光明的分布式光伏很难推向市场。“国内分布式项目,一般采用三方合作的模式。由开发企业投资、银行贷款、用户出屋顶享受9折优惠电价,这是目前最常见、也是最容易切入分布式市场的一种途径。但现在来看,这一模式推进难度在不断增大”,英利集团公共关系总监梁田介绍说。
举步维艰
江苏省南通市经济开发区是最早一批进行分布式光伏试点的区域之一,2014年底完成80兆瓦总装机容量,预计今年完成150兆瓦示范项目建设。负责工程实施的中天光伏技术有限公司项目负责人曹红彬介绍,“我们的进度慢于预期,但在第一批示范园区内还算好的,项目推进过程中,低收益、高风险成为最大难题。”
分布式光伏之所以盈利困难,主要缘于发电投资回报风险较大。一方面,自发自用比例较低,部分企业每周休息1〜2天,再加上法定节假日和年度检修时间,企业自发自用比例平均不超过75%。另一方面,公共建筑电价较低,对于学校、医院、政府等公共屋顶资源,有良好的项目实施条件,但其电价收费标准较低,就地消纳的光伏电价相对工业电价差距较大,甚至不如上网电价收益。